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国网河北电力组织与各地市政府战略会谈,签订电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十三五电网规划滚动调整,编制完成《河北南网供电可靠性提升及智能电网建设行动路线》。
从当月工业用电行业类别看,采矿业用电2.24亿千瓦时,下降39.63%;制造业用电75.84亿千瓦时,增长12.71%;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用电17.80亿千瓦时,增长12.65%。不含三峡,全省发电125.36亿千瓦时,增长4.84%,其中,水电厂发电73.17亿千瓦时,增长187.53%;火电厂发电44.58亿千瓦时,下降49.84%。
为满足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上网需求,火电机组大部分时间仅保留少量供热机组低负荷运行,全力为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腾出发电空间。(三)制造业内部10主要行业用电8升2降,传统高载能行业用电增幅居前。元至10月,全社会累计用电1549.85亿千瓦时,增长5.6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用电分别为25.69亿千瓦时、977.96亿千瓦时、254.15亿千瓦时,增长1.44%、3.82%、10.1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92.06亿千瓦时,增长8.42%。从当月各大产业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看,10月份全社会同比新增用电8.08亿千瓦时,其中第一产业同比新增用电0.14亿千瓦时,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为1.73%;第二产业同比新增用电9.28亿千瓦时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114.85%;第三产业同比新增用电1.85亿千瓦时,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为22.90%。
(一)全社会用电稳步增长,第二产业用电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最为突出。我委与调度机构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科学安排机组开机方式和电网运行方式,确保水电满发增供。此外,积极支持沿海地区核电建设。
维持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不降低。综合施策 2015年来累计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2500亿元201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每年减少企业电费支出约2500亿元,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一公开 四明确 煤电联动价格机制更加公开透明可预期我国发电机组中约70%为燃煤机组,发电成本中燃料成本占70%左右,煤价变化对电价影响较大。此后,云南、贵州送广东、广西的西电东送价格机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促进发电项目合理布局,抑制投资冲动。鼓励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确定新建跨省送电项目业主和电价,鼓励送受电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电量交易和价格调整机制,并通过长期合同予以明确。
另一方面激励新能源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为鼓励新型技术发展,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明确2017年前投运的近海风电和潮间带风电项目上网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85元和0.75元,同时鼓励通过特许权招标等市场竞争方式确定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业主和上网电价,以发现价格和促进技术进步。此外,仅风电、光伏两个产业就提供就业岗位达146万如债务资本收益率,若电网企业实际借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则取基准利率,若电网企业实际利率低于基准利率,则按照实际借款利率加二者差额的50%核定。
三是各电压等级购销价差水平不合理,存在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类别用户之间的交叉补贴。在试点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着手研究制定《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和《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做了大量工作。研究建立输配电价监管数据库,夯实输配电价监管的数据基础。制定输配电成本信息公开办法,不断提升输配电价监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密切关系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与电价改革话题直接相关的约318万条数据中,输配电价改革相关政策的满意度最高,高达99%。
2015年,中发9号文件及28号文件对电力价格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做出了明确部署,将试点单位扩大到安徽、云南、贵州、湖北、宁夏等5个省级电网。又如材料费、修理费、其他费用等运维费用,采用了价格上限管理方法,即规定不得超过一定比例。
立足国内 借鉴国际 构建中国特色的输配电价监管办法中国的输配电价监管办法,既采取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通行的成本加收益的定价办法,又在现代经济学指导下,充分借鉴英国激励性管制办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定价办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部门合力。又如鼓励各地参照英国价格上限管制模式(RPI-X)引入效率因子X,建立输配电价与供电可靠性、服务质量挂钩的调整机制,促进电网企业提高供电服务质量。为保障输配电价改革全面向纵深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与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研究组建电力价格研究、培训专门机构。踏石留印 一步一个脚印2014年10月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能源局,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改革思路,在深圳、蒙西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和《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指导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分三个批次有序推进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全面完成了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西方管制经济学理论认为,回报率管制模式下,由于收益直接与资产挂钩,会导致被管制企业过度投资,此即所谓的A-J效应。
为未来进一步深化细化改革留出必要空间。加强与美国、英国输配电价监管部门,以及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能源署等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输配电价监管和电力市场建设经验,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输配电价改革的成功经验,讲好中国电价改革故事。
(三)久久为功,不断完善输配电价监管制度规则。为推动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打破省间壁垒,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核定区域电网输电价格。
在建立回报率管制定价模式的同时,也引入了激励性管制方法。输配电价改革核定了电网企业准许收入,使电网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中立角色,促进放开发售两侧的电力市场交易,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规划新增输配电固定资产投资,大多由能源投资主管部门根据电力规划核定。扩围:加快复制推广。从2016年起,先后在北京、扬州、大连举办4期输配电价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培训班,邀请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办公室、美国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等机构的国际专家和国内有关专家为电价工作人员授课,介绍输配电价监管的国际经验和相关制度。地方层面,地方政府在研究输配电价具体水平时,大多成立了由省级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由价格主管部门、能源投资主管部门、经济运行主管部门、能源监管机构等组成的工作小组。
如监管周期电网企业新增投资、电量变化较大的,可在监管周期内分年平滑处理,也可以跨周期平滑处理,较好的解决了建机制与降成本的关系。2017年1-8月份,全国共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70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每度电平均降低约5分,为用户节约电费超过350亿元。
对于监管周期内的电量增长预测数据,大多由经济运行主管部门根据经济增长水平核定。立制:精心开展顶层设计。
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2016年12月正式发布了《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2016年,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
这种统购统销的模式,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用户与发电企业不能直接见面,双方不能协商确定电量、电价,无法通过竞争激发市场活力。二是没有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式,对属于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的输配电建立科学的价格监管办法,电网企业成本、收益是否合理不够明确。(二)纵深推进,建立地方电网和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机制。据国家信息中心对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10日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输配电价改革获得了社会积极评价。
9月,决定在除西藏外的所有省级电网开展输配电价改革,实现全覆盖。国家发展改革委分管委领导先后率团访问了德国能源部、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及部分州公用事业管理委员会、英国能源部、英国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办公室、加拿大安大略省能源监管机构等,深入了解市场经济国家开展监管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就输配电价改革的重大问题向对方请教,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计划于2017年底前完成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等5个区域电网输电价格,于2018年底前完成所有跨省跨区专项工程成本监审和输电价格复核工作。又如线损,规定实际运行中线损率超过核定值的风险由电网企业承担,实际运行中线损率低于核定值的收益由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各享受50%。
切实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201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选择管理经验先进、改革意识较强、改革要求迫切、主动对标香港中华电力的深圳电网,开展我国首个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电网企业、地方价格管理部门组成精干力量,对深圳电网解剖麻雀,形成了深圳电网输配电价改革方案,并核定了首个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水平。